千千小说网 > 夫人金安(快穿) > 67.清穿大丫鬟(10)

67.清穿大丫鬟(10)

千千小说网 www.77xs.us,最快更新夫人金安(快穿) !

    在皇宫里刷够了脸和大BOSS们的好感, 青筝就离开了, 没有多停留,一晃两年没见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新生活, 再回去原来的样子,全贵妃不可能还像以前那么依靠青筝,青筝也再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宫廷里。

    纺织厂那边一天一个进度,都忙得不行不行的,青筝总要去盯着的。

    其实能赚钱的生意有很多很多,这时候的清朝, 就是一片还没有被开发过的处女地, 随便做点什么都能赚到钱,在东西方之间,打个时间差也好,赚个信息不对等的钱也好, 都是一本万利的事情。纺织,也算不上很赚钱。

    为啥青筝非认准了纺织这个生意了呢?除了因为这时候英国的纺织机已经算发展得比较成熟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清国的百姓太穷了。衣食住行,住他们可以住最差的地方,行也可以一辈子只在一个小村子过活。就只剩下衣食, 再怎么将就, 总得维持个温暖并且尽量不要衣不遮体吧。

    解决了最基本的需求, 再想其它的呗, 这年头儿可没什么机会发展房地产,建设倒是可以,各种基础建筑都还是空白,那也得皇上有这个意愿,下面办事的官员不把所有的银子都贪了。

    青筝没那么大的本事反贪,也想不了那么长远,造反的事儿,不来到这世界不知道,还真不是想干就能干的,这个事儿吧,得潜移默化,比如青筝现在正在努力的,争取说服道光皇帝派学生出国留学。让清国能渐渐的有人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再比如,在自己的工厂周围,办学校,开民智。

    青筝不认识以前看过哪个大忽悠说过了,说是清朝之所以为灭亡,就是因为被外国人殖民了之后,报业传进了中国,老百姓都知道外面儿是什么样儿了,愚民那一套不好使了,所以老百姓才反了。

    青筝信了。所以,哪怕她这一辈子也看不到清朝被推翻的那一天,总得把能推翻清朝的人给培养出来。

    而青筝之所以住了那个大忽悠,还因为他说,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退位的那一天是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一天,因为没有任何的流血冲突,袁世凯进宫里一劝,皇太后就同意让皇上退位了。然后皇帝一家也得到了很好的安排。甚至接下来,南方的孙先生很快就宣布了辞职,把大总统的位职交给了真正懂得管理国家的袁大头。整个改朝换代的完成,权力的交接,没有流血冲突,非常的和平,都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了。

    这样多好,消消停停的,不劳民伤财。青筝就把这,定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了。

    京城的丽泉行发展得很快,已经盘下了周围的几间铺子,光是铺面就有足足十来间,里面的商品,一进去,人都能逛晕了。青筝仿着后世超市的模式设计了差不多的经营方式,门店里摆着的基本都是小商品,单品价值不高的,任由顾客自己挑选,一起到门口付款。来的,也都是平民百姓。商品从几文钱到几十两银子的不等。达官贵人们当然还有单开的贵客接待室,那里面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原本掌柜的还不太认同青筝的主意,有些看不上那些个小钱儿,觉得三文两文的从老百姓手里扣钱,实在是太慢了,哪里赶得上做大买卖开得快,还能结交达官贵人。结果,等真的营业了才知道,聚少成多,可以达到一个多么恐怖的程度。

    青筝走了两年,仅仅靠着期间陆陆续续回来的商船带着的一点儿广告性质的真洋货实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本土制品的小物件儿,京城丽泉行每年就都是几十万两银子的利润。这才两年的时间,过年过年的,京城的百姓要是没到丽泉行里逛一逛,看看又出了什么新玩意儿,都跟少了一景儿似的。

    掌柜的干得很好,青筝都不跟着瞎掺和了,到店里看看伙计们,发点儿红包,做做感情投资,刷刷好感就撤了。

    在京里也不过就待了不到十天,又匆匆的赶回江宁,厂子目前是最重要的,她得坐镇着。船队那边儿已经不用她再操心了,张夫人虽然人在西欧各国的通辑名单上,没办法公开露面,但是她与郑一的两个儿子可以。

    张夫人在与张保仔结婚之后就把与前夫郑一生的两个儿子交给旧部照顾了,后来跟青筝合作之后,当然也愿意给自己的儿子一条有前途的路。于是改了名字郑兴,郑利,送到了青筝船队里厉练。青筝当然会卖个人情给张夫人,何况两位郑少爷都在强大的基因作用下,哥哥郑兴更通透圆滑,弟弟郑利更勇武,天生都是跟海打交道的料子。

    青筝在国外的时候,也是走到哪里都带着郑家两兄弟的,因此,她在国外认识的那些人,那些人际关系,抱括她怎么谈生意的,她更在意的是什么,她的底线在哪里,兄弟两个门儿清。又每天不间断的跟一个末落贵族家的少爷学英语法语,沟通也没问题了。

    所以,把跑船的事儿交给郑家两兄弟才叫真的交到专业人士手里呢。

    何况,跑船真的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在海上一漂就是几个月,生活种种不方便不说,还有各种疾病,遭罪啊,这跟后世坐着豪华游轮环球旅行可不是一个概念。青筝后悔,空间里的药还是准备的不够全啊。

    青筝觉得,她还是更适合待在陆地上。

    工厂建得很快,没两个月就建好。

    青筝第一批就雇佣了几千个工人,早早就同国外请回来的技师教授他们怎么使用纺织机。工厂建好,工人们直接就能上机械开工了。因为工钱高,工人们为了能保住工作,一个个的都拼了命的努力学习,勤快得根本都不用督促。等到青筝又厂里生产出来的第一批布,拿到自家的染厂染成统一的颜色,做成统一样式的工作服,一人一套穿上,工人们上班下班舍不得脱掉,特别是下班的时候,穿着工作服走在街上,面对别人羡慕的眼光,那腰杆,别提挺的多直了。

    虽然纺织厂多是女工,好些个原本家里嫌弃多余,嫁人又要浪费一份嫁妆,不出嫁在家里要多一份口粮,好些家里赶上灾年,都要卖掉了换口粮的女儿,纺织开工没几个月,就成了家里的得香饽饽,因为女儿不光能挣钱了,还一个人挣的钱就能养家活口,哪家要是有两三个女儿都在厂里做工,那这一家子可牛气了,用不上几个月,家里就能住上新房子了。

    那些在丽泉纺织厂里做工的女孩子,在染厂里做工的单身小伙子,也都成了婚嫁市场的抢手货,有女儿的不想让女儿早早出嫁,订了亲的恨不得越好成亲越好。

    哈哈,青筝完全没有想到,她的工厂居然还能把附近女孩子的平均婚育年龄推迟了一两岁出去,这也算是她为妇女健康事业做了点儿贡献吧。

    销路的问题,也还好。布刚生产出来,让青筝意外的是,最开始布铺里买布的,并且是大量买布的,不是老百姓,反而是那些大户人家。他们是见到青筝工厂里工人的工作服,觉得好,方便管理。又觉得布很便宜,但都买了来给自家的铺子伙计或者是家里仆人们都换上工作服。还有些会做人的主家,买了便宜布来,打赏给下人们,还能赚些人情。

    青筝是开工厂的,指着零售当然是活不了。虽然门市也开着,毕意走量还是得看批发。好在,这时候的老百姓,就认个便宜,没多久,市场也就找开了,倒是供不应求起来。

    清国的市场很大很大,青筝的工厂很大,可是那点儿产量扔到全国去,真是一点水花儿也泛不起来。

    王家跟青筝是合作伙伴,开始的时候,看着青筝的工厂挣钱,还不好意思也开同样的厂子跟青筝竟争,还是青筝跟王老爷子一起吃饭的时候,聊起来,为他家里明明有闲钱,又跟她这么熟,怎么不开纺织厂或是染厂。王老爷子才发现,青筝根本不在意竟争不竟争的。回头儿就组织家里的管事们买地建厂。但人家还是很讲究的,把厂子开到了山东,河南,并没有跟青筝开到一个地界儿。

    机械当然是从丽泉行进的,等厂子建好了,机械安上了,还求着青筝给派了几个伙计,过去教工人们干活儿。

    有了王老爷子这个例子,跟青筝熟悉的那些个商人们,都开始往跟青筝的产业贴边儿的方向靠拢,本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心思,正好有青筝当先锋,趟好了路出来,跟着走就行,又安全,风险小,还挣钱,多好的事儿。

    像伍浩官那样的世界级首富,生意便天下,当然是看不上纺织厂,染厂这些小钱儿了,人家瞄准的可是机械厂,钢厂,锅炉厂那些个大买卖。他这种级别的商人,跟官府里那都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消息特别的灵通。在知道道光皇帝有意修铁路,已经在京里小范围的办了一个学堂,招了几十个较开放的勋贵人家子弟进学堂跟传教士学外语,并且准备送出国留学,回来建铁路的事情之后,就瞄上了这门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