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道德经 > 第三章圣人之治,无为而治

第三章圣人之治,无为而治

千千小说网 www.77xs.us,最快更新道德经 !

    不尚[1]贤,使民不争。

    不贵[2]难得之货[3],使民不为盗。

    不见[4]可欲[5],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6]无欲[7],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1]尚:崇尚,尊崇。

    [2]贵:动词,以之为贵,重视,珍贵。

    [3]货:财物。

    [4]见(xiàn):动词,使之看见,显示,炫耀。

    [5]可欲:能引发欲望的东西。

    [6]无知:没有奸巧之心。

    [7]无欲:没有非分之想。

    译文

    不崇尚贤德才能之人,使百姓不因此相争。

    不以难得稀有之物为珍宝,使百姓不因此而做偷盗之事。

    不炫耀能引发欲望的财物,使民心不为此受到迷乱。

    所以圣人治理政事,

    会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其温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心,强健其筋骨体魄,使百姓无奸巧之心,无非分之想,内心纯净淡泊,使那些争名夺利的"智巧"之人不敢为非作歹。

    所以圣人治世,按照"无为"的原则来做事,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解读心得

    1.老子认为,只有净化人的心灵,减少心中的欲望,让心宁静淡泊,才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圣人之治,才能达到淳朴民风和盛世之治。这里的"不尚贤",使民心"无知",是指举国之人都贤德,都有智识,不需要尚贤,从而避免了乱世不得不尚贤,不得不推重智识的情形。

    2.如果百姓都安分守己,安于现状,社会一派和谐祥和,那么一定是太平盛世,百姓宁静淡泊,安于现世的生活,那么社会一定是公平的太平盛世;如果民心思乱,人心浮躁,盗贼蜂起,群雄作乱,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不公平的乱世。

    3.一个人只有内心纯净、宁静、淡泊,才能不被欲望迷乱,减少争名夺利而带来的浮躁和苦恼。

    4.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生命处于一种自由自在而又宁静充实的状态,这是最理想的。

    5.从某种角度说,人只有回归简单,返朴归真,抱道守一,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解放。这并非老子的消极观念,而实在是他体认大道之后的真知灼见。

    前人校注

    贤之不可不尚,人皆知之。至其末流之弊,则争名而长乱,故老子矫之,欲人尚其实,不尚其名也。

    --王弼

    见可欲则民患于不得,而至于乱。

    --苏辙

    甘其食,美其服,不知其外更有何欲。

    --司马光

    为无为,不造作,动因循。则无不治,德化厚,百姓安。

    --河上公

    经典故事

    无为而治的贤相曹参

    曹参很有才能,且又善于谋略,尤其深谙黄老学说。他在齐国担任相国时,战乱初定,人心思平,他就认识到不能以繁政扰民,让人民休养生息,于是他请来一位高人盖公,曹参仰仗盖公的黄老之术治理齐国,结果使齐国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一派升平景象。曹参也被誉为"贤相"。

    汉惠帝即位第二年,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去看他,并问将来谁可接替他的位置。萧何没明说,只说:"还有谁比陛下了解臣子呢?"汉惠帝问:"曹参如何?"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跟随汉高祖刘邦起兵。两个原是好朋友,但后来曹参立有很多战功,他的地位却比不上萧何,两人从此就不那么好了。但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萧何就表示赞成,说:"陛下的主意很好。有曹参接任,我死也安心了。"就这样,曹参当了汉朝的相国。

    但是,曹参当了相国后,却不见他有大动作,每天就是饮酒吃肉,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明眼人知道,他这是沿用清静无为的老一套--继续沿袭萧何在世时所制定的政策,不予改变。

    汉惠帝有些奇怪,问他:"你为何如此?"曹参说:"皇上跟高祖谁比较圣明?"惠帝说:"我怎敢跟先帝比?"

    曹参又问:"我跟萧何谁贤能?"

    惠帝说:"你俩挺像,但你似乎不如他。"曹参接着说:"陛下说得对。且高祖与萧何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白、完备了,陛下垂拱而治,参等坚守岗位,遵守他们的法度而不违背,不是很对么?"因为曹参的无为而治,时人歌颂曰:"萧何为法,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史称"萧规曹随"。

    曹参的做法是人心所向,不需要他大动作,有所作为,所以他顺道而行,低调做人治政,沿袭前人科学的施政手段,清静无为而天下自治,他因此得到人们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