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道德经 > 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为天下贵

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为天下贵

千千小说网 www.77xs.us,最快更新道德经 !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1],不善人之所保[2]。

    美言可以市尊[3],美行可以加人[4]。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5]。虽有拱璧以先驷马[6],不如坐进此道[7]。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8],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注释

    [1]宝:法宝,宝贝。

    [2]保:保全。

    [3]尊:尊重,敬仰。

    [4]加人:有益于人。

    [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6]拱璧以先驷马: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拱璧,指双手捧大玉;驷马,即四匹马驾的车。

    [7]坐进此道:执守清静无为的道。

    [8]以求得:有求必得。

    译文

    道,蕴藏着万物的奥妙。

    善者视其如珍宝,不善者以其保全自己。

    美好的言辞可得到人尊重,高尚的品行有益于人类。

    那些不善的人,怎能舍弃道呢?

    所以天子即位、设置三公时,纵有手持拱璧,后跟驷马的仪式,也不如执守清静无为的道。古人为何如此看重道呢?

    不是说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吗?

    所以,道为天下人珍视。

    解读心得

    1.本章说明道为万物之奥妙、为天下贵,因其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善者视之如珍宝,不善者以其保全自己。所以,老子认为,只要执守道,清静无为,就可免去所谓的仪式和繁文缛节。

    2.道生养万物,大公无私,所以无论善恶是非,无论高低贵贱,都能得到道的惠泽,得到自己的所需。所以,道为天下人所珍视。道对善者必然是褒奖,对不善者会是包容。但不善者如果背道而驰,就不得善终了。这不是道处罚他,而是咎由自取。

    3.道本无形无名,无需特意宣扬之,也无需形式,但道化生万物,因而有名有形,产生万物,从此有了等级之分,进而产生很多仪式。老子并不主张这些仪式,认为有舍本逐末之嫌疑。但社会的发展必然是分工日益精细,道似乎也渐行渐远。为了唤回道,有时,寄托着道之精神的仪式还是必要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这就是礼教的产生。

    4.一个内心坚守道德、保持自我、不失根本的人,自然内心充实而有力,不会被外在的物质和虚名所牵绊所烦累。无论得失成败,无论幸与不幸,花开花落,他都能活得从容自在,能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前人校注

    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善人以道为身宝,不敢违也。

    --河上公

    天子者,尊事上帝,父事于天,母事于地,法上帝之无欲,则天地之清静。

    --范应元

    道者,不日日远行求索,近得之于身。有罪谓遭乱世,暗君妄行形诛,修道则可以解死,免于众也。道德洞远,无不覆济,全身治国,恬然无为,故可为天下贵也。

    --河上公

    以求则得求,以免则得免,无所而不施,故为天下贵也。

    --王弼

    有求而循道者,无不得。有过而从道者,无不免。

    --司马光

    道者,天地之包,万物之奥。天无道不清,地无道不宁。天有道,不言而高。地有道,不动而卑。万物无道不生,万物有道,所以化育。乾坤内外,无不有道,故为道之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天地万物,无不秉气而生,无不随气而化。人乃天地中之天地,可不以道为宝乎?

    --纯阳真人

    经典故事

    曹刿顺势取胜

    齐桓公时,鲍叔牙督军攻打鲁国。

    鲁国谋士施伯向鲁庄公推荐道:"我认识一位隐士,叫曹刿,我们不如让他率领鲁国军队去迎战吧。"此时,齐军因之前打败了鲁国军队,士气正旺。两军在长勺对阵。战争刚一开始,鲍叔牙就下令击鼓进军。

    鲁庄公一看,也命令鲁军击鼓,但曹刿阻止。他不让将士击鼓,也不许叫嚷,更不许出击,只叫弓箭手稳住阵脚。

    齐军第一次冲锋,鲁军不迎战,齐军攻不下鲁军阵地,便退回去。

    一会儿,齐军再次擂鼓呐喊,开始第二次冲锋。曹刿还是不让鲁军出战,还是让弓箭手稳住阵脚。齐军一时无对手交战,又攻不进敌阵,只能再次撤回。这时,齐军的士气已有所消减。

    一会儿,齐军又下令击鼓呐喊,开始第三次冲锋。曹刿还是坚守不出,齐军将士在屡次进击受挫后,士气大减,个个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

    就在此时,鲁军阵中突然战鼓齐擂,鲁军的将士如猛虎出笼,向齐军冲过去,齐军一时乱了阵脚,挤作一团,齐军大败。

    鲁庄公见状,高兴地命令追击,但曹刿阻止了他。只见曹刿跳下车,看看齐军的战车轮印,又站到车上看看,这才下令追击。鲁军一鼓作气追出三十里,大获全胜。

    战后,鲁庄公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便向曹刿请教。

    曹刿说:"打仗要凭一股士气。齐军首次进攻,士气正旺,倘若我军与之交锋,很难取胜。"鲁庄公点头,继续问道:"那么,第二次呢?"曹刿说:"第二次击鼓进攻时,齐军的士气比第一次有所消减。到第三次时,其士气已消磨殆尽了。而此时我军的士气正一鼓再鼓,斗志昂扬,这时进军当然就事半功倍。所以,在敌军士气衰竭时,突然袭击,出其不意,怎能不胜呢?"鲁庄公和众将士点头称是,又问道:"齐军溃败时,为何不立即追击呢?"曹刿回答说:"齐军逃跑未必是真败,可能是佯败以吸引我军上当。所以,我先仔细观察了齐军的车轮印,看它们确实乱了,又观察敌军旗帜,确实已倒了,这些都证明齐军确实是败逃,此时才下令追击,万事周详,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啊!"大家都心悦诚服。

    "道者,万物之奥",曹刿用兵,犹如神算。为什么?因为他掌握了兵者的士气,仔细观察战事的发展变化,及时抓住了进攻的时机,所以能一鼓作气,一战而胜。